查看原文
其他

第零 · 预告|朱羿郎实验作品展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朱羿郎实验作品展

Experimental Works Exhibition of Yilang Zhu



学术主持:吕品晶

Academic Support:Lv Pinjing

策展人:王冲

Curator:Wang Chong

出品人:王海英

Producer:Wang Haiying

展览总监:李裕君

Exhibition Director:Li Yujun

主办机构:《雕塑》杂志社、第零空间

Organizer:Sculpture Magazine,Zero Space


开幕|Opening:2021.7.18,4:00pm

展期|Duration:2021.7.17-7.27


地点:798第零空间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红石广场B01

Venue:798 Zero Space, No.B01, Hongshi Square, 798 Art Zone, No.2 Jiuxianqiao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前言


这是一个关于“物”的群体实验,它们居于空间之中,具备自己的形态,投下自己的影子,把握自己的话语。它们和我们在同一时空中相遇,不由得让人想到那亘古不变的“object”与“subject”的辩证,即“物”与“人”谁才应该居于画面的中心


由启蒙思想沿袭而来的人文主义致力于将人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即一切从“主体”出发,既而倡导通过直接解释的方式来认知世界,以及以明确的目的性为指导来改造世界。不过,这种“科学式”地与万物的接触是否就能如愿?正如这个展览中的作品,哪些是雕塑?哪些是建筑?它们为何而来?它们有何诉求?这些问题可以获得解释吗?


不过这些问题的无解对于它们作为“物”来说,以及人对它们的感知来说,都没有关系。因为追求解释与目的的路径是闭合的,只指向唯一的出口。但“物”的本质是复杂和多元的,而人的直觉感知以及想象力也是发散和多解的,这正是“物”与艺术的魅力所在。因此,当人们了解到一味地坚持“subject”,就会使艺术沦为解决特定问题的手段,其背后隐藏的多元物性便会被无情地遮蔽。就此而言,以敬畏之心面对“物”,物才能发声,艺术才能生发。


那如何发掘物性呢?这个展览提供了一些方案。首先在生产端,作品虽由人作,但创作者却在创作过程中主动退场,因此创作目的和题材内容等均被移除,呈现出来的只是在三维空间中独立存在的“物”;其次在接收端,去掉创作者主体干涉的作品,反而向观者开放,所以这次的展品都没有名字,这正为此次展览的名称“N/A”点题,即“没有合适的”——一方面悬置了作者为“物”取名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递出了寄望观者参与的邀请函。


吕品晶







Preface


This is a group experiment about "objects". They sit in the space, have their own form, cast their own shadow, and control their own discourse. They meet with us in the same time and space, which reminds us of the eternal dialectical "object" and "subject", that is, who should be at the center of the picture, the "objects" or us?


Humanism, inherited from the Enlightenment thinking, is committed to the supremacy of human-beings, that is, to start everything from the "subject", and to advocate the cognition of the world through direct explan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ld under the guidance of clear purposes. But is this kind of "scientific" contact with everything going to work? Simply as in the works in this exhibition, which of those are sculptures? Which are buildings? Where did they come from? What are their claims? Can these questions be solved?


However, the lack of a solution to these questions does not matter for them to be "objects" or for people to perceive them. The path of pursuing explanation and purpose is a closed one and only points to the only exit, but the nature of "object" is complex and diversified, while human’s intuitive perception and imagination are also divergent and open, which is exactly the charm of "object" and art. Therefore, when people realize that persisting in "subject" will make art become a means to solve specific problems, the objecthood behind will be mercilessly obscured. In this regard, only when the object is confronted with our awe can the object make its voice heard, and can the art flourish.


Then how to discover the objecthood? The exhibition offers some solutions. Firstly, in the side of producing, although the work is made by human beings, the creator actively leaves the scene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Therefore, the purpose and subject matter of creation are removed, leaving the "object" solely that exists independently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space.  Secondly, at the receiving end, removing the creator’s subjective interference opens up the works to the spectators, so the titles of the works are leaving blank, which coincide with the name of the exhibition--"N/A", or "not applicable" –suspending the legitimacy of the given name to the “object” by authors on the one hand, and forward the invitation letter to the spectators for participation on the other.


Lv Pinjing









关于艺术家




朱羿郎


男,1984年7月出生于四川成都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注册景观建筑师

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公共艺术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

美国景观建筑学会(ASLA)会员

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



学习与工作经历


2002年9月 — 2007年7月  就读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获建筑学学士学位
2007年9月 — 2009年7月  就读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获建筑学硕士学位
2009年8月 — 2010年7月  就职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任建筑设计师
2010年8月 — 2012年6月  就读于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建筑学院,获景观建筑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2年8月 — 2016年8月  就职于美国Famous Garden景观事务所,任景观建筑师(Landscape Architect)
2017年5月 — 2019年9月  就职于北京城市学院艺术设计学部,环境设计专业助教
2019年9月 至今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建筑艺术研究方向)在读



艺术参展经历


2014年12月  雕塑作品《塌缩通道》入选参加“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2015年11月  
建筑速写作品《爱我家园》入选参加“北京美协第四届新人新作展”
2016年9月   雕塑作品《新生》入选参加“北京美协第十五届新人新作展”
2017年1月   雕塑作品《北风II》入选参加“近观——2017新加坡国际微型雕塑展”
2017年8月   雕塑作品《方圆互动》入选参加“低碳时代——2017中国首届混凝土与环保材料雕塑创作营”
2017年9月   雕塑作品《螭》获“汉文化与中国梦——兴汉城市百组雕塑方案国际征集大赛”二等奖
2017年10月  雕塑作品《五环汇聚》入选参加《凝固的运动——2017北京体育美术雕塑作品展》
2018年6月   雕塑作品《北风系列》获得《雕塑》杂志2017年度“原创雕塑入围奖”
2018年7月   雕塑作品《崛起》获得潍坊高新区全域国际化城市雕塑创意大赛三等奖

2019年8月   

雕塑作品《两扇门》入选参加“华日初上——2019青年雕塑创作营”


2019年12月  雕塑作品《屹》获得“中国姿态·视界未来”——第二届温州国际雕塑大展优秀奖
2019年12月  雕塑作品《门环》入选参加“时代新象”——2019中国·景德镇“陶溪川”公共雕塑国际大展
2020年6月   大地艺术作品《曲水流觞》入选“黄河文化·农耕文明”——2020首届中国·万荣黄河文化国际雕塑大展


向上滚动,了解更多




关于策展人


王冲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教师

东京大学建筑系硕士

曾就职于WOHA.CCDI






REVIEW



第零 · 展览 · 回顾

第零 · 预告 | 李秋实个展:“三个对象”

第零 · 开幕|李秋实个展「三个对象」开幕现场回顾

第零 · 预告|王波个展:「信物」

第零 · 开幕|王波个展「信物」开幕现场回顾

第零 · 预告|魏瑶个展:浸观

第零 · 开幕|魏瑶个展「浸观」开幕现场回顾



REVIEW



第零 · 夜话 · 回顾

第零 · 夜话|艺术史中的父亲图像

第零 · 夜话|王波的画与十四首诗

第零 · 夜话|魏瑶:写意才是画儿

第零 · 夜话|王波:逃离时空的重围

第零 · 夜话|这可能是最全面的NFT加密艺术入门讲解

第零 · 夜话|清明·踏青正当时《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春日出游盛景

第零 · 夜话|本雅明:灵韵消逝中






出品人/王海英

学术指导/李裕君

统筹/陈雅琪、王雪娇、邢孟单

编辑/马蕊含





雕塑家陈宝国1996年入驻798,于1997年注册大库艺术中心,大库艺术中心主营公共艺术。2006年7月由大库艺术中心投资第零空间画廊和文韵时光咖啡厅,第零空间和文韵时光咖啡厅由王海英女士创建至今。第零空间位于798艺术区红石广场上,主体建筑在废弃的706厂电镀车间基础上重新设计建造,展览空间面积约300平方米。第零空间关注国内外当代艺术的发展动向和最新思潮,推动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文化艺术的交流,支持包括视觉艺术、行为艺术、实验音乐以及跨媒介的新媒体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积极发现、培养、推出年轻的新锐艺术家。同时,空间致力于以出版、发行以及组织策划国内国际间的艺术项目等方式推广当代艺术。


「“第零”是一个原点,它可以沿着坐标向所有方向延伸,表示它的发展是不受约束的,是自由的。

“第零”是我们对自己的苛求,我们虽然已经做过了无数的事情,但是所有的工作都还必须重新学习,重新开放,重新接受,重新联合。

“零”,看似一无所有,但是和一切关联。」


——— 朱青生



北京市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07街B01

开放时间 Opening Hours:10:00-18:00

(周一公休 Closed on Monday)

电话 Tel: 010-59789121

E-mail: diling_798@163.com


微博:798第零空间

微店:798第零空间



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不错过我们的每一条更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